家有美国读书郎

2013年04月17日14:34  新民周刊
新民周刊2013年15期封面 新民周刊2013年15期封面

  移民的理由,第一条就是“小孩在国外受教育压力小”。真的吗?

  撰稿|王小木

  “教育减负”喊了这么多年,听说最近已经发展到了出台规定不准老师布置回家作业的程度,但课外培训市场却愈加红火。家有两岁小儿,偶尔会到育儿论坛瞧瞧大家都在议论什么,吃惊地发现竟然有好些个父母张罗着给两岁半的孩子们一起请个英语家教。最近还在网络上观摩过一份幼升小孩子的简历,我大学毕业时的简历也就是比他多吃了几年饭多上了几年课而已。

  与此同时,很多父母叫嚷着要把孩子送出国读书,从出国读研读本科发展到了读高中读小学,最近甚至出现了有些家庭千方百计想把孩子送出来读幼儿园的趋势。很多人觉得,美国的学生们轻轻松松的就把书给读了,把大学给上了,最后个个都成了社会精英。移民的理由,第一条就是“小孩在国外受教育压力小”。

  真的吗?

  高中生们的控诉

  美国孩子们读书很轻松?

  2011年《纽约时报》报道了美国部分地区试图对学校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进行改革,结果无数的中学生们在《纽约时报》的官网上跟帖留言抨击过度的家庭作业。

  九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三)的Brian说,他每天下午4点回到家就做作业,一直要做到凌晨2点。因为作业太多,他甚至有时不吃饭。“我没时间和爸爸妈妈姐姐聊天,每一次我想和他们说点什么,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你做完作业了?我的家庭作业实在太多了,也不,除了学习的数学方程式,其他的作业真的一点作用都没有。我只是在不停地抄写我看到的一切,我没有吸收到任何有用的东西,家庭作业摧毁了我的生活。”

  十年级(高一)的女生Jesse记录了自己当天必须完成的作业,“50道几何题,15道世界历史题,3页的化学笔记,3页的英语AP文章。我的化学老师说过,除非你在医院生病了,或者谁死了,不然你都必须完成我的作业,没有例外。”在中国教育系统里长大的我们都会觉得这句话很耳熟。

  一个母亲统计了高中女儿的每周时间表,从出门到放学要在学校里呆50个小时,最少15小时的家庭作业,10小时的课外体育培训,5小时的体育竞赛。OK,已经80个小时了。这个女孩子还要睡觉,还要吃饭穿衣,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和同伴们聊天。

  投机取巧的“10分钟原则”

  从理论上来说,美国的中小学在布置家庭作业时的确有一个所谓的“10分钟”原则,一年级学生每天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二年级学生不超过20分钟,以此类推,等到高中毕业十二年级时不超过2小时。但事实是大部分高中生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都在4个小时左右。

  因为有这个“10分钟原则”,所以美国的小学老师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往往不是当天完成的,而是一个个大的项目,给孩子们一个交作业的日期,你自己决定每天在一个个项目上要花的时间。这些家庭作业的内容肯定要比国内的死记硬背强得多,孩子们天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培养和保留了下来。

  我邻居的孩子读四年级,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作业只有阅读(读完一段内容后回答几个问题)。另外阅读课的大项目还有一个月阅读一本大约3厘米厚的书,把自己读到的内容做成PPT并在课堂上演讲,重点是家长不能帮忙。数学方面,这一学年的作业是在网络上完成100个主题的测试,老师希望他们最好每天能花上15分钟做测试。到3月初已经一个半学期过去了,邻居的孩子已经做完了75个主题,但他有同学只做了15个主题。

  邻居的孩子每天必须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但那些第二天不用交的项目也是需要时间投入的。另外他每天还要练钢琴,每周去俱乐部进行足球训练,周末要去上中文学校。学校之外的生活不比国内“轻松”。

  美国学生不考试?2002年之前的老皇历了。小布什在任期间签署了著名的《不让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全美公立学校每年4月份都会对三到八年级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考试,三年级考数学和阅读,再往后还会考科学和写作。

  在标准化考试中考得出色的学生可以上Advanced和Gifted课程(可以理解成国内的快班),学习更多更深奥的课程。考不及格的呢?学校免费提供家教,教到你合格。

  这种“快班”模式导致了美国也出现了有针对性的课外培训班。去年《纽约时报》报道说市场上出现了几十种针对数学和阅读统考的“一对一”辅导或补习班。原因是进入重点中学的竞争十分激烈,成本高昂,这种情况在曼哈顿最为明显,该区域的繁荣发展导致了大量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涌入。城市记录显示,自2002年以来,从曼哈顿上东区到曼哈顿下城的2区已经新开了4所中学,其他学校也在扩大规模,但好中学的入学竞争并没有因此降温,比如索尔克科学学校(Salk School of Science)去年就收到了777份申请,但入学名额只有146个。没有人会天真地以为,参加这些培训班的都是华裔和亚裔学生吧。

  我家隔壁的那所公立学校,去年三年级时的标准化数学考试有60%的学生没考到3分及格线(满分5分)。看上去那些家长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反应。曾有一个华裔家长和我说过,美国的公立学校教育基本实行的就是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强的自然会脱颖而出,弱的就自己在一边玩,也没人会说他什么。很多华裔家长甚至会被老师要求,不要教小孩太多超出课本进度的内容。

  中美两国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式的家长们觉得送孩子去学校读书是自己要做的事,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孩子的事。而部分华裔家庭生活的重心可能就是孩子的成绩和未来,他们对于教育的定义就是比拼家长的投入,从时间到金钱到面对升学的各种有利的策略。

  我见过的一个华裔家长说,“女儿两岁半多了,参加了芭蕾和游泳课,等她三岁再加空手道,很多班不到三岁都不给上,急死人”。她的着急只是比喻,我是彻彻底底地被吓到了,只能感慨:中国爸妈到哪儿都是中国爸妈!

  你会帮孩子付大学学费吗?

  美国学生没有升学压力?是的,如果家长们都是西方式的思维和心态,对孩子们的学业成绩没有任何要求的话,那的确可以说是没有升学压力。但有多少家长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理念?

  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高考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你只要保证自己考得好,就可以上北大清华。但在美国,如果你的简历里只有一条“SAT(美国高考)分数满分”,你肯定读不了常青藤大学。你必须要兴趣广泛,音乐体育方面参加过什么俱乐部或者拿过什么奖,关心公益,服务社区,总之你得体现出一定的人格魅力和才能,每个常青藤学子的入学简历不是像迈克尔·乔丹就是像特蕾莎修女。

  我上周遇到了我们小镇高中交响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的爸爸,他说他女儿从来没有过周末,不是在练琴就是在练琴的路上。美国的小孩从三四岁开始就会加入各种培训班,但与国内英语奥数物理化学培训不同,这边的孩子们每天下午3点半放学后的课外培训往往是艺术和体育培训轮着去,最主流的往往是橄榄球篮球足球棒球等兴趣班。哪家的孩子被某个队选中了,家长们更是会在家门口贴个大喜报。这是一种文化传统,但在我这个外来人看起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为高考录取做的最佳策略呢?

  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做高要求的背后,是他们的另一传统——不为孩子付大学学费。即使近些年来美国政府也推出了若干个教育基金,以便父母和祖父母们为孩子储存大学学费。但与华裔家庭相比,最主流的西方式思维和传统是自己打工挣学费,继续住在家里的话还得交房租给爸妈。

  早年来美的吉尼常找我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偶尔会和我谈起她的子女。今年17岁的儿子没拿到常青藤奖学金,计划先读两年社区大学再转学到镇上的州立大学。很多华裔家长们着急的往往是怎么被常青藤录取,读州立大学已经是没面子的事情了,社区大学的名声比“克莱登大学”好不了多少,但吉尼却很坦然地说是考虑到学费问题,“我们不打算帮他付大学学费,除非他像姐姐那样拿到常青藤奖学金,不然即使录取了也不会去读”。大女儿即使当初有奖学金付学费,但大学期间的生活费都靠课余打两份工。

  吉尼夫妇是典型的西方式育儿思维。儿子从小就不喜欢上中文课,吉尼也没逼着他学中文,如今想到中餐馆打份零工也因为不会说中文而作罢。如果每个家长都能像吉尼这么想得开的话,美国的确是孩子们读书的天堂。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海军南海舰队编队今在钓鱼岛巡航
  • 体育马刺签麦蒂至季末 足协认定周挺行为暴力
  • 娱乐王学兵前妻孙宁怀孕 与小5岁男友同居
  • 财经京沈高铁环评黑幕:同意问卷就发礼品
  • 科技Android之父:Android原为数码相机打造
  • 博客美国博主亲历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
  • 读书前苏联劳改营历史全揭秘:古拉格
  • 教育留学生母亲:从未想过恐怖袭击会那么近
  • 育儿奶奶给孙子喷敌敌畏驱虫致其中毒(图)